如今民族企業面對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壓力越來越大,為此只能給自己添加民族品牌的標簽來增強與本土消費者的聯系,畢竟出于民族情感很多人對于民族品牌還是比較支持的,但是在近日北大教授符國群發表的《超越“民族品牌”》一文中說:“倡導“民族品牌”初衷固然是好的,但這個概念經不起推敲?!?
為什么得到這樣的結論,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民族品牌的界定很模糊,什么是民族品牌并沒有一個清晰的標準來衡量。沃爾沃被吉利收購了是否應當視為中國品牌?阿里巴巴的第一股東是外資是否應確定為外資品牌?以中華牙膏為代表的民族企業被國內企業收購了是不是就因此發生了民族性質的根本轉變?這一系列的問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來越難以用民族品牌和非民族品牌來劃分清楚。
民族品牌是我們國家對于民族企業發展所采取的政策性措施,是為了能夠給民族企業發展予以更多的扶持,因此也就意味著對于外資企業有著一定程度的歧視意味在里面,但是這就將與我國所采取的對內外投資一視同仁的政策相違背。所以說民族品牌這個概念慎用的建議并非沒有可取之處。
對于一些特殊的企業而言“民族品牌”的標簽更是不要隨意往自己頭上貼,因為這并不見得是什么好事,比如有著全球化發展目標的企業就盡量不要給自己貼這樣的標簽,我們國人有民族情感力挺民族品牌,那么其他的國家其實又何嘗不是如此,對于外來的品牌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抵觸,那么這樣的抵觸情緒對于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是非常不利的。
此前不是也有很多媒體報道說華為不承認自己是民族品牌嗎,其實從這里就看出了這是華為的睿智所在,雖然美國不擇手段打壓華為,但是華為進軍全球市場的決心是十分堅定的,如果承認民族品牌將只會給自己的發展增加國際障礙,憑借公平競爭的手段或許更容易獲得國際市場的認可,所以這樣的企業還是不要給自己胡亂加標簽。
其實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品牌基本上已經有不弱的能力來應對外資企業,我們需要從意識上作出轉變,由以往的“仰視”向“平視”轉變。憑借多年積累下來的經營管理知識,我們應該更有信心在不需要民族品牌標簽的情況下與他們抗衡,在不斷的自我創新中尋找突破的契機,超越“民族品牌”才能更好發展。
對此您有什么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關注。